在我国新军衔体制下,军衔体系分为两大类:军官军衔和士兵军衔。军官军衔分为三等十级,而士兵军衔则是四等九级。此外,武警的警官和士兵警衔与解放军的军衔体系保持一致。
具体来看,军官的军衔中包括了由上将、中将、少将组成的将官衔;大校、上校、中校、少校构成的校官衔;以及上尉、中尉、少尉等尉官衔。士兵军衔则由一级军士长、二级军士长、三级军士长组成的高级军士衔;一级上士、二级上士组成的中级军士衔;中士、下士构成的初级军士衔;上等兵和义务兵则属于士兵衔。
从这些衔级可以看出,士兵的最高军衔为一级军士长,俗称“兵王”,而军官的最高军衔则为上将。作为士兵和军官系统中的“天花板”,兵王和上将究竟有什么不同呢?这两者谁的晋升难度更大?
展开剩余75%首先,从身份属性上看,兵王和上将有显著的差别。无论是一级军士长、二级军士长,还是下士,虽然他们拥有“士官”这一职称,名义上被称作“士兵中的长官”,但本质上,士官依然属于士兵的范畴。士官的官方称呼是“志愿兵”,与义务兵相比,志愿兵的服役年限较长,且工资待遇比义务兵更高。而上将则是军官中的高级领导,其地位远非任何士兵可比,哪怕是刚从军校毕业、担任排长或连长的尉官,在兵王面前,依旧是“官”与“兵”的区分。这个区别不仅体现在职务上,也显现在军服和标识上。从上将到少尉,他们的军服、军帽样式虽然相同,但军衔、胸前的勋章却区分了彼此的等级。而一级军士长与新兵之间,虽然军服样式一样,唯一的区别就是军衔和士兵级别的标识。
从职能角度来看,兵王与上将的职责也大不相同。下士、中士等初级军士主要负责基层部队的带兵和管理职能,随着军衔的晋升,高级军士则逐渐转向技术岗位。例如,一级军士长或二级军士长通常会在某一领域有极高的专业技能,如维修坦克、驾驶战车、担任厨师等,他们不再直接指挥部队,而是专注于保障和技术支持工作,承担起年轻士兵的技能传承和经验带教任务。而在军官中,尽管也有一些专注技术的将军,比如海军的电力电子技术专家马伟明将军,但这种专业技术少将仍然是少数,更多的将军肩负的则是领导和管理职责,比如战区司令、军种司令、国防大学校长等。总的来说,上将主要是管理者,兵王则是执行者,二者的职责导向截然不同。
从服役年限的角度看,兵王和上将的服役时间差距也很大。我国军士采用分级服现役的制度,当义务兵服役到期时,可以选择转为志愿兵继续服役。志愿兵的服役年限通常是3年起步,且不超过30年,年龄不超过55岁则必须退休。根据规定,初级军士的服役期最长为6年,中级军士为8年,而高级军士则可以服役超过14年。具体来说,下士的服役期为3年,中士为3年,一级上士和二级上士各为4年,三级军士长服役4年,二级军士长为4年,一级军士长则是6年。加上2年的义务兵期,总的服役年限可达到30年左右。这意味着,一级军士长达到兵王地位时,基本上已经服役了30年,退休时的年龄可能还不到60岁。
相比之下,上将的服役时间通常更长一些。五大战区的上将,最高服役年限为65岁,这意味着他们的服役时间一般都超过40年。比如南部战区的袁誉柏上将,服役了45年才退役;而军委委员级上将的服役年限更长,甚至可以达到50年左右。例如,李作成上将服役了53年才退役,直到70岁才卸任。此外,军委副主席级上将的服役年限通常还会更长,像许其亮上将便在73岁时才退役,服役了57年。可见,相比于兵王,上将的服役年限更长,也更加难以晋升。
上将的晋升之难,不仅体现在服役年限上,还体现在上将职位的稀缺性。全军现役上将的岗位只有不到三十个,而兵王的岗位几乎遍布全军所有军种。海军、陆军、空军、火箭军、战略支援部队、武警等领域,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,给兵王提供了充分展现才能的空间。比如,海军航空兵的炊事班长徐朝旭,凭借在做饭方面的超凡技艺,成为了“兵王”。而在全军,像驾驶员、通信员、雷达兵、装备维修兵等技术岗位的士兵,也有机会晋升为兵王。
例如,火箭军2018年一次性晋升了106名在训练、发射、保障等一线领域表现出色的高级军士为一级军士长。这只是一个军种的晋升数字,足以说明全军的兵王数量远超上将。而兵王的晋升速度相对更快,机会更多,数量也大大高于上将。因此,虽然兵王的晋升依然不易,但相较上将,其晋升难度要低一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